大動脈炎-北京協和醫院-陳適
(專家課件預覽:點擊下圖可進行全文預覽)
大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 )
歷史
最早:日本人:高安動脈炎
1962年黃宛:縮窄性大動脈炎
流行病學
亞洲以及中東地區多發
歐美少見
女性多見,90%
綜合文獻報道 14個國家 22 000余例尸檢結果,發病率為0.6%
腦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為主要死亡原因
病因學
自身免疫學說
遺傳學說
內分泌學說
自身免疫性
22%活動性結核病變
細胞免體液免疫
可以發現抗體
遺傳學說
TA有種族,地理分布和時有報道的家族發病如單卵雙生病例的特點
印度與HLA-B5關聯,日本病人中HLAB52、B39.2、MB1和DR2的頻率顯著增加;在美國則與HLA-DR4、MB3關聯。研究顯示B39.2是一個與TA關聯***而有意義的基因
但然而僅有59.4%的病人攜帶B52或B39.2基因,較其它疾病相關基因病的病人數少得多
內分泌學說
女性占優勢,可高達90%以上;且好發于內分泌不平衡最顯著的青少年和步人成年早期的女性
妊娠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病情好轉。
動物實驗表明,長期給家兔喂飼雌激素,可誘發與TA相似的大中動脈病理改變。
基礎研究表明:雌激素可通過雌激素受體介導機制調控心血管系統功能,在正常代謝情況,發揮保護作用;代謝異常,則產生損傷作用。
病理學
全層動脈炎,常呈階段性分布。早期受累的動脈壁全層均有炎癥反應,以外膜最重,中層次之。
晚期動脈壁病變以纖維化為主。
好發部位
病變的好發部位包括主動脈弓和弓上分支,胸腹主動脈與其分支如腎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腹腔動脈等
與血流動力學因素有關,動脈應力集中分布于主干血管的分支開口附近
我院112例中以左鎖骨下動脈 左頸內動脈受累頻率最高,22.37%,11.86%。
點擊下載:大動脈炎-北京協和醫院-陳適
利用簡易呼吸器接于病人,按其自發呼吸的頻率及幅度手工輔助呼吸,并逐漸增大擠...[詳細]
神經外科手術病人:在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病人和顱內壓升高的病人,手術操作結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