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手術治療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ICD-10:M40.1)
行脊柱后路截骨矯形、內固定、植骨融合術(ICD-9-CM-3:81.04-81.08)。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常規-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病史:有強直性脊柱炎病史,出現脊柱后凸畸形。
2.體格檢查:脊柱后凸畸形,正常腰前凸消失,胸廓活動度降低,腰椎活動度降低,可能合并神經損害的體征,可能合并髖、膝關節強直。
3.輔助檢查:全脊柱正側位片,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常規-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明確。
2.手術治療指征:脊柱后凸,患者要求矯形,伴有神經功能損害者;ESR小于30mm/h。
3.無手術禁忌證。
4.手術方案:截骨+內固定+植骨融合。截骨方式主要包括Smith-Peterson和經椎弓根椎體截骨術。
(四)標準住院日為≤16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M40.1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0-3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規;
(2)凝血功能檢查、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檢查、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ESR、CRP、HLA-B27、ASO;
(4)胸部X線平片、心電圖、肺功能檢查;
(5)骨科X線檢查:頸椎正側位片、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像。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全脊柱CT及三維重建、MRI、肌電圖、血氣分析、超聲心動圖、雙下肢血管彩色超聲。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2.術前30分鐘預防性用抗菌藥物;手術超過3小時加用1次抗菌藥物。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1-4天。
1.麻醉方式: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2.手術方式:脊柱后路截骨矯形+內固定+植骨融合;必要時行椎體間融合。
3.手術內植物:可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用椎弓根螺釘、連接棒、橫連結、椎間融合器等。
4.術中用藥:麻醉用藥、抗菌藥;必要時使用止血藥、激素(甲強龍、地塞米松)。
5.根據術中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自體血回輸。
6.根據畸形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術中脊髓功能監測。
7.輸血:視術中具體情況而定。
(九)術后住院恢復8-12天。
1.必須復查的項目:血常規、腰椎正側位片。
2.必要時復查的項目:CT或MRI、肝腎功能、電解質。
3.術后用藥:
(1)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建議使用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
(2)術后鎮痛:參照《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中華骨科雜志》。2008年1月。28卷。1期);
(3)術后神經營養藥物:VitB1、VitB12等;
(4)術后必要時使用激素:地塞米松、甲強龍等;
(5)根據患者病情預防應激性潰瘍、深靜脈血栓等。
4.術后支具,保護性下地活動。
(十)出院標準。
1.切口:愈合好,無感染征象,或可在門診處理的未完全愈合切口。
2.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癥和合并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合并癥:本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如患者術前心肺功能障礙,導致術前檢查及準備時間延長。
2.本病因畸形程度不同及發病年齡差異,可能需要分期、分布位手術治療。
3.并發癥:本病術后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癥狀,需要延期治療。
4.內植物選擇:根據矯形方法選用不同內植物。
5.植骨融合選擇:根據術中情況選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
二、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ICD-10:M40.1)
行脊柱后路截骨矯形、內固定、植骨融合術(ICD-9-CM-3:81.04-81.08)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住院號: 門診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 ≤16天
點擊下載: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強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臨床路徑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