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椎病(脊髓型)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頸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
行頸前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后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前后聯合入路減壓植骨固定術(ICD-9-CM-3:81.02-81.03)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外科學(第一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1.病史:有頸脊髓壓迫的臨床癥狀。
2.體征:出現頸脊髓壓迫的陽性體征。
3.影像學檢查發現頸椎間盤組織退變及其引起的繼發改變。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外科學(第一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1.脊髓型頸椎病。
2.保守治療無效時選擇手術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7-15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M47.1↑G99.2*頸椎病(脊髓型)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3.病情需手術治療。
(六)術前準備3-5天。
1.必須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電圖;
(6)頸椎正側伸屈位片、CT和MRI。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
(1)肺功能、超聲心動圖(老年人或既往有相關病史者);
(2)術前可能需要肌電圖、誘發電位檢查;
(3)有相關疾病者必要時請相應科室會診。
(七)選擇用藥。
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局麻+強化或全麻。
2.手術方式:頸前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后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前后聯合入路減壓植骨固定術。
3.手術內植物:前路鈦板、Cage或后路螺釘、固定板(棒)、鈦纜、鈦網、人工椎間盤、各種植骨材料。
4.輸血:視術中情況而定。
(九)術后住院恢復5-11天。
1.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頸椎正側位片。
2.術后處理:
(1)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
(2)術后鎮痛:參照《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
(3)激素、脫水藥物和神經營養藥物;
(4)部分患者可根據病情給予抗凝治療;
(5)術后康復:支具保護下逐漸進行功能鍛煉。
(十)出院標準。
1.體溫正常,常規化驗指標無明顯異常。
2.傷口情況良好:引流管拔除,傷口無感染征象(或可在門診處理的傷口情況),無皮瓣壞死。
3.術后復查內植物位置滿意。
4.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癥和/或合并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圍手術期并發癥:內植物松動、傷口感染、脊髓等神經損傷、血管損傷、食管損傷、硬膜外血腫和傷口血腫等造成住院日延長和費用增加。
2.內科合并癥: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礎疾病,如腦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手術可能導致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進一步治療,從而延長治療時間,并增加住院費用。
3.有上胸椎同時累及者,可能同期手術。
4.內植物的選擇: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內植物,可能導致住院費用存在差異。
二、頸椎病(脊髓型)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頸椎病(ICD-10:M47.1↑G99.2*)
行頸前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后路減壓植骨固定、頸前后聯合入路減壓植骨固定術(ICD-9-CM-3:81.02-81.03)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7-15天
點擊下載:頸椎病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頸椎病臨床路徑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