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饒慧瑛
提問:慢性丙型肝炎的標準治療是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但不同的人群反應率差異很大,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其治療的血清病毒學應答水平與IL-28B的基因多態性有關,請您談談這方面的研究進展?
饒慧瑛教授:IL-28B基因多態性與丙型肝炎的相關性研究已有很多。最早研究者就是在接受PEG-IFN-α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的丙型肝炎患者中發現了IL-28B的基因多態性與治療應答存在相關關系,IL-28B C/C基因型患者治療獲得的持續病毒學應答率遠遠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這項發現在隨后幾年的很多研究當中得到了證實,尤其是在基因1型的患者當中。
近幾年,丙型肝炎有了很多新的治療方案,包括直接抗病毒藥物(DAA)在內的三聯治療方案和無干擾素的治療方案。研究者也已經在這些新方案中做了關于IL-28B與治療應答相關性的研究,結果表明三聯治療方案中IL-28B仍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但是與IL-28B在二聯治療中的預測價值相比較要低得多。而在多種無干擾素的全口服方案中,IL-28B未顯示出很好的預測應答的作用,這與全口服方案近100%的治愈率相關。
提問:既往的抗HCV治療都是根據HCV的基因型來制定如何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和利巴韋林,那么隨著IL-28B基因多態性的發現,目前的治療方案是否會有大的改變呢?
饒慧瑛教授:丙型肝炎患者治療前一定要檢測基因型,隨后才能根據基因型確定治療療程和利巴韋林的劑量。目前,IL-28B不像HCV基因型那么重要,它還僅是個預測因素,對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二聯治療方案沒有影響。
提問:如果不同的IL-28B基因型對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反應有明顯差異,那么,是否應該在進行治療之前對所有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呢?
饒慧瑛教授:在PEG-IFN-α聯合利巴韋林的二聯方案應用階段,從成本效益比來看,如果醫院有條件進行IL-28B的檢測是最好不過的,因為這將對我們臨床的療效預測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對于沒有條件的醫院,醫生也完全可以在不檢測IL-28B的情況下開展治療。IL-28B基因型僅僅是個預測指標,而且對于中國人群而言,IL-28B優勢基因型C/C的比率非常高,占到了85%。所以如果沒有條件檢測,我們可以先開始治療,而在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的病毒學應答情況,如果發現患者的治療應答欠佳,可以再找到具備檢測能力的醫院進行IL-28B基因型檢測,確認是否為難治性IL-28B基因型患者。
隨著DAA藥物的上市,IL-28B基因多態性的預測價值逐漸減弱,特別是未來進入全口服方案以后,患者的持續性病毒學應答率將近100%,是否治療前檢測IL-28B基因型的問題將無從談起。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