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和營養管理中國專家組發布了《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和營養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2013版)。該指南由45位國內神經內科專家編寫,對提高臨床醫師對該疾病的診治水平,規范臨床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共識》主要執筆人、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介紹,2013版《共識》在對《中國卒中患者營養管理的專家共識》(2007年)修訂的基礎上,又吸納了一些新近發表的循證醫學證據和國際指南內容。2013版《共識》共推出意見10條,采用牛津循證醫學中心臨床證據水平分級和推薦級別。
卒中患者是營養不良的高危群體,由于評價手段和評估時機各異,卒中后營養不良發生率為6.1%——62%.卒中患者入院時約5%患者存在營養不良,14%的患者存在營養不良風險。
卒中后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多種,包括高齡,機體高分解狀態,腦干、下丘腦功能紊亂所致神經內分泌和胃腸動力學異常等均是卒中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的重要原因。
營養不良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肺炎及肺部感染、褥瘡、胃腸道出血、深靜脈血栓及其他并發癥)顯著高于營養正常者。卒中后伴發的營養不良可以增加患者各種感染的發生率、卒中復發率和病死率,是導致卒中后不良結局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營養狀態與卒中患者的長期臨床結局相關。
《共識》指出:
吞咽困難及營養不良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1b級證據),顯著增加卒中患者不良預后風險(A類推薦,1a級證據)。
卒中患者在進食或飲水前應常規進行吞咽障礙篩查(A類推薦,1a級證據)。篩查結果異常的患者,應由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全面評估(B類推薦,2a級證據)。
經全面評估確認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應給予促進吞咽功能恢復的治療(A類推薦,1b級證據)。針灸、吞咽康復、飲食改進、姿勢改變等可改善吞咽功能(A類推薦,1b級證據)。
卒中患者在入院后可利用營養篩查工具進行營養篩查,必要時每周進行重復篩查,監測是否具有營養風險(B類推薦,2b級證據)。
《共識》指出:
營養篩查結果提示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應進一步請營養師給予全面營養評估,以便提出營養干預措施。營養評定的方法可參考飲食病史、人體測量學及生化指標等(B類推薦,2b級證據)。
不推薦對吞咽障礙的卒中患者早期應用PEG(A類推薦,1a級證據),如果需要長期(>4周)腸內營養,可酌情考慮PEG喂養(A類推薦,1b級證據)。
對于營養狀況良好的無吞咽障礙的卒中患者不需要給予口服營養補充(A類推薦,1b級證據)。對存在營養不良且無吞咽困難者,口服營養補充可能會改善預后(B類推薦,2b級證據)。
《共識》指出:
目前尚無足夠高級別證據證明卒中后7 d內開始腸內營養較7 d后開始能改善臨床結局(A類推薦,1a級證據),但仍推薦包括重癥患者在內的卒中患者應在入院24——48 h開始腸內營養(B類推薦,2b級證據)。
地中海飲食可預防卒中的發生(B類推薦,2a級證據)。應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情況,個體化地給予適宜的能量和營養配方。推薦選用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的配方(D類推薦,5級證據)。
盡管缺乏高質量的研究證據,但長期實踐經驗提示,規范的腸內營養操作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D類推薦,5級證據)。
此外,《共識》還對糖尿病患者如何選用腸內營養制劑,需要限制液體入量的患者及便秘患者選用何種膳食配方等給出了具體的指導。
點擊下載相關資源: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和營養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