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在全國醫療系統開展“三好一滿意”制定硬標準
“10分鐘內掛上號,30分鐘內拿到化驗結果”。對于現今去到醫院就為人滿為患所頭痛的病人來說,這實在算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了。然而,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對于大部分醫院來說,10分鐘掛上號雖然勉強能達到,但半個小時內拿到化驗結果卻頗有爭議。
衛計委為優化門診流程定標準
近日,衛計委在全國醫療系統開展“三好一滿意”(即“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活動,優化醫院門急診就醫環境及流程,為患者解決在醫院的“排隊難”問題。其中,要求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超聲、心電圖、血常規等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不超過30分鐘。
新快報記者昨日從廣州市衛生局了解到,全市二甲以上的醫療機構均被要求參與這場“服務升級”,不過有醫院疑問:醫療行為帶有特定復雜性,衛計委的指標莫非要“一刀切”?如遇到疑難雜癥、危重病例的常規檢驗結果,是無法做到30分鐘內出具的,怎么辦
就診高峰掛號壓力大
記者在走訪廣州市兒童醫院、廣醫二院、中山一院之后,有醫院表示:“一到就診高峰的季節,無法控制大量患者到醫院現場掛號,屆時,恐怕難按照‘10分鐘’要求實施。”
其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李紅霞如是說,目前醫院的門診量確實很大,單從門診量來看應該在全國算排在前列了。5年前的門診量是6000-7000人次/月,現在已到14000人次/月左右,高峰期達到15000人次/月,“上個月大概平均門診掛號量在13000人/月。”尤其到了暑期,掛號量急劇增長,她感嘆“確實有很大的壓力”:“一般1分鐘掛2個半號,高峰期的掛號最快15分鐘能完成。”
30分鐘出結果難做到
盡管衛計委要求的“超聲等檢查30分鐘出結果”是為了便捷患者,然而,不少患者卻擔心“半小時內出結果,看不清楚病灶怎么辦?”
“對于疑難雜癥病例,我們實在不敢草草給出結果。”廣醫二院門診部副主任許浦生認為。“30分鐘內出具檢查化驗結果,對于一般病人是可以做到。但是對于特殊復雜的病例,醫生需要更長時間復核。”
他舉例,例如有部分慢性病患者,一項檢查須化驗多項指標,他持有的是復雜的驗單,這類檢查結果須花不少時間。“如果‘30分鐘’是個硬性要求,我認為醫生有必要向患者解釋等待時間延長的原因,否則會造成醫患矛盾。”
■現場驗證
10分鐘能掛上號 半小時難出結果
為了驗證醫院能否為廣大患者做到“排隊掛號時間不超過10分鐘”、“半小時內檢查B超并出具結果”,記者來到廣州門診量最大的綜合三甲醫院——中山一院,及華南地區門診量最大的婦嬰專科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通過數小時發現,掛號排隊時間限制基本上不成問題,但檢驗結果收取,等候時間仍然較長。
成功
地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項目:10分鐘掛上號
結果:下午1點40分,此時,距離開始受理掛號還有20分鐘,隊伍幾乎排到了門口。下午2點,18個掛號窗口不知何故只開了13個。記者觀察了一下,一列28人的隊伍,從最后一個人進入到掛上號,大約需要15分鐘。不過,2點10分才進入掛號大廳的黃小姐,選擇排在一列18人的隊伍等候掛號,9分鐘后,她成功掛上了號。
失敗
地點:珠江新城兒童醫院
項目:30分鐘出B超結果
結果:下午2點30分,該時段已非就診高峰期,記者在三樓B超、心電圖區看見,診區外等候的20多名帶著患兒的家長。護士干脆在診區入口處拉起隔離帶,防止更多患者涌入診室。
8歲的小嫣在媽媽陪伴下等待檢查,其母黃小姐說:“我們上周四就預約了照心臟彩超,下午2點鐘做完了彩超,現在等了半小時,結果還沒出來。”
黃小姐說,B超區一個診室有3名醫生,一人負責操作儀器,另外兩人負責打印圖像及分析結果。“人力夠了,但效率太慢。”該家長說。
■市民聲音
檢查要提前預約才最頭痛
盡管衛計委大刀闊斧優化一系列就診流程環節看病難問題,然而市民卻認為,以時間為指標“限時”并非癥結所在。“掛號時間短了,但候診時間依然長,醫院看病仍舊人擠人。”
“我今早在人民中路市婦兒醫療中心,10分鐘不到就為發高燒的女兒掛上號,然而我的號排到163號,前面排了百多號人,掛號再快又有什么用?”張小姐帶著5個月的小患兒在輾轉了兩家醫院后,向記者吐苦水。
對于B超、心電圖等檢查,最讓患者頭痛反而不是等候結果的時間,而是為了檢查所提前預約的時間。市民黃女士為在中山一院照B超,提前了大半個月預約。另一市民沈女士懷孕6月,為照胎兒B超要提前20天前預約,她說:“可見,縮短排隊等候時間,并非優化就診流程的癥結。”
■部門回應
市衛生局:衛計委的要求我們只能“盡量做”
為達到衛計委的量化指標,目前廣州醫院各出奇招。廣州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唐小平表示,“三好一滿意”的量化指標并非一朝一夕能達到,廣州將通過三年時間逐步按照衛計委的要求完善患者的就醫流程。
據了解,針對半小時內出檢驗結果的規定,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檢驗科除了向患者提供紙質檢驗結果報告單外,還可刷診療卡,在“結果查詢機”上直接查詢檢驗結果,讓患者不必苦等半小時以上。而廣醫二院讓門診電腦聯網,各樓層均可掛號及收費,分流一樓大堂掛號處及收費處的人流。
不過,唐小平副局長也表示:“衛計委的要求,我們只能盡量做,但不是100%能夠達到,比如八九點多的就診高峰期,不一定能做到讓患者10分鐘內全部結束排隊,衛計委門的要求是讓醫院環境完善,趕緊舒適,病人等久一點也不會不舒服。市衛生局也將不定期對各醫院的服務進行督導,通過分流、預約、合理安排,不斷改進讓患者滿意。”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一刀切不合實際
近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也關注到了這一規定,如果一個醫院的信息化做得好,加上有預約服務,他認為“一定可以做得好”。
昨日,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一些不錯的建議。譬如,掛號可設自動掛號系統和預約系統,定價與收費也可設立自動柜員機刷卡,一旦收訖,處方送到藥房。如再配一兩臺自動發藥機,患者到了藥房就可以取藥了。但他也疑慮,如此先進的信息化服務,誰埋單?“因此,我們只能要求醫院盡可能從流程改造挖潛,實事求是地做好本職工作,但服務做好了,就診的人又多了,新的排隊現象又出現了,是不是又買機器和雇人呢?”
但針對文件中規定的“超聲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30分鐘”,血、尿、便常規檢驗,心電圖、影像常規檢查項目自檢查開始到出具結果時間≤30分鐘”等規定,他不敢茍同。
“如果B超等也10分鐘拿到結果,那可能會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他認為,醫療行為絕對不是產品流水線,尤其是診病過程只能用模糊概念,一刀切是不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