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月經不調用藥規律的總結
2018-10-03 14:00
閱讀:2806
來源:愛愛醫
作者:武巴音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治療中,通過補腎來調節天癸、沖任、胞宮的功能,使月經處于正常反應狀態中,我常以《景岳全書》左歸丸、右歸丸加減治療,陰虛明顯的左歸丸合兩地湯加減,瘀血明顯的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1.重視補腎,調治沖任
在治療月經不調時非常注意補腎,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月經關系密切,腎氣充足,天癸至,月經按時才下,《傅青主女科》提出“經本于腎”,“經水出諸腎”,隨著年齡的增加,腎氣日衰,天癸竭,月經斷流不下,《內經》中言:“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故形壞而無子也”,所以腎氣的充盈與否直接關系到月經的質和量。沖為血海,沖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與足少陰腎經相并;任脈為陰脈之海,起于胞中,在小腹部與足三陰經相會,沖任之脈與腎經密切相關,影響著月經的儲溢。臨床上,腎氣虛導致氣不固攝沖任,見到月經提前或錯后,量少色淡,質清稀,腰酸腿軟等癥;腎陰虛導致虛熱內擾沖任,見到月經提前,量少色紅,質粘稠,潮熱顴紅等癥。治療中,通過補腎來調節天癸、沖任、胞宮的功能,使月經處于正常反應狀態中,我常以《景岳全書》左歸丸、右歸丸加減治療,陰虛明顯的左歸丸合兩地湯加減,瘀血明顯的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2.重視調肝,理血解郁
《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女子以肝為先天”,原因在于女子以血為根本,而肝藏血主疏泄,身體化生的血液歸藏于肝,并通過肝氣的疏泄下注血海,而成月經。如果肝血不足、肝不藏血、肝失疏泄的話,就會出現月經不調。七情內傷作為致病病因可直接引起月經不調的發生,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調節著人體的情志活動,與七情的關系密切,而過極異常的七情最容易導致肝的功能失常。不僅怒可傷本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憂思傷肝”;《景岳全書》提出:“悲哀傷肝,肝氣虛也”;《普濟本事方》云:“病因驚恐,肝臟為邪”,可以看出五志皆可傷肝。在臨床中觀察到,月經不調的患者多由七情內傷所致,這可能與當今生活節奏快和生活壓力大有關,除月經不調還表現為肝氣不舒,如脅痛、善太息、表情抑郁、頭暈目眩及脈弦等癥狀。在調肝諸方中喜用柴胡疏肝散,并常合四物湯,用此理血解郁,治療月經不調,我也在調治月經不調時喜加香附、柴胡、麥芽及川楝子等舒肝理氣藥。
3.重視健脾,補氣養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且脾能統血,《景岳全書·婦人規》提出:“經血為水谷之精氣,和調于五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脾胃虛弱常常導致化源不足、脾不統血,出現月經先期、月經量少及閉經等月經不調癥狀。現今之人,或為追求苗條身材,刻意節食減肥;或暴飲暴食,大量進食肥甘厚味,這都會損傷脾胃,引起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一方面,脾胃功能低下導致氣血虧虛,引起月經量少、色淡等癥,喜用八珍湯加減治療;脾氣不充失健導致脾不統血,引起經期延長、月經量多等癥,常用歸脾湯合升陷湯加減治療。另一方面,我特別推崇仲景“重脾胃”理論,在治療月經不調過程中非常注意顧護脾胃,如治療陰虛火旺所致月經先期,在滋陰清熱藥中加入砂仁、陳皮、香附、蘇梗等理氣醒脾藥物,防藥物滋膩礙胃;治療瘀血閉阻所致月經后期,在活血化瘀藥中加入山藥、石斛、黃精、太子參等甘緩補胃藥物,防藥物辛散損胃傷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